達摩迦耶覺行會
   达摩伽耶中心
藍毗尼大塔院網站
宗南聯合學佛會
ENGLISH | 地區及聯絡 | 活動資訊 | 佛學詞彙

> 新聞發佈區 >
 新聞發佈區 

新聞發佈 

藍毗尼大塔建設計劃

國際 UTBF - 2006年10月1日

2006年7月7日,在仁波切帶領下,藍毗尼大塔(LUM)的奠基儀式在聯合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 — 尼泊爾的藍毗尼園舉行。初步施工已於2006年9月初開始。

Blessing Ceremony
世界各國寺院代表參加奠基儀式
LUM 是聯合國支持的藍毗尼發展計劃的一部分。藍毗尼園是佛陀釋迦牟尼的誕生聖地。自藍毗尼發展計劃開展以來,代表不同國家、政府及佛教界的團體在這塊世界遺產保護區內獲得了贈地,並已陸續開始建造寺院。 一些佛友和信眾其所在社區或國家在此園區內沒有專門的代表寺院,而藍毗尼大塔則將代這些社區及國家。 藍毗尼大塔為大印山建設計劃的一部分。它將服務於長住僧眾及朝聖者、日常念誦、短期閉關,為尤其是需要特殊照顧的婦女及兒童開設特別課程及閉關。

藍毗尼園區圖

藍毗尼園,即藍毗尼發展計劃的園區佔地共三平方英里,由三個區域組成,每區佔地1平方英里。這三個區域由一條長約1.5公里的人造運河 — 中連河(Central Link)貫穿其中央。運河兩側為鋪磚的人行走道。目前整個園區正在建設中。總規劃包括有花園、圖書館、博物館、寺院區及生活設施。在國際寺院區內,小乘佛教寺院興建在中連河的東側,大乘寺院則建在中連河西側。仁波切領導下的藍毗尼大塔為正方形,四邊各80米寬,臨近大乘區中心,毗鄰法國、越南、德國、印度和中國的寺院。

藍毗尼發展信托基金與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於2006年5月7日在尼泊爾簽署發展藍毗尼大塔的和約。7月7日,不同國家的寺院代表參加了藍毗尼大塔的奠基儀式。在奠基儀式上,仁波切與參加的男女僧眾以金剛瑜伽母儀規開始,作了一系列念誦,加持地基。接著,仁波切於工地中央破土,並在此埋置地藏菩薩寶瓶。儀式後,仁波切發表了基調演說。

Chanting Ground Breaking Vase Planting James  Eiteljorg making a speech
加持地基 破土儀式 埋置地藏菩薩寶瓶 James Eiteljorg 發言

藍毗尼大塔的初步施工已於2006年9月開始。歡迎再回到本網站閱讀進一步報道。

歷史背景簡介

藍毗尼是悉達多太子(佛陀)的誕生地。公元前六世紀,在一個衛塞月(通常為五月),釋迦國的摩耶王后在藍毗尼的樹林中生下悉達多太子。佛陀誕生後即邁出七步,向世界發出了劃時代意義的宣言。公元前249年,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到此地朝聖,豎立了一根石柱,其上刻有說明釋迦牟尼佛曾於此誕生的文字,以示紀念。藍毗尼也吸引了中國著名朝聖者玄奘大師(公元七世紀)等來此朝聖。十四世紀後,此地逐漸被人們淡忘長達約六百年之久。直到1896年,克哈德卡將軍(Khadga Shamsher)和非約赫爾博士(Dr. Fuhrer. More)對藍毗尼作了考古調查,聖地才被重新發現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,人們對此地又有更多的新發現。

1967年4月,已故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(U.Thant)到訪了藍毗尼,並特別強調佛陀誕生地對世界上千百萬人的重要性。他希望尼泊爾將藍毗尼發展成為國際佛教聖地和旅游中心。這項建議獲得當時的尼泊爾國王瑪亨德拉(Mahendra)的全力支持。1970年,日本的丹下健三教授(Kenzo Tange)被指定負責藍毗尼設計的總規劃圖。規劃圖於1978年獲得尼泊爾政府批准。1985年,藍毗尼發展信托基金會成立,負責藍毗尼的總體發展與管理。


首頁 |  關於UTBF |  佛教與弘傳 |  師資與教法 |  各地中心與分部
事業項目 |  服務項目 |  資料庫 |  支持UTBF的事業 
宗南聯合學佛會  2003 - 2025 版權所有  UTBF.ORG
本頁最後更新日: 2007年4月16日   製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