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摩迦耶覺行會
   达摩伽耶中心
藍毗尼大塔院網站
宗南聯合學佛會
ENGLISH | 地區及聯絡 | 活動資訊 | 佛學詞彙

師資與教法 > 教法 > 講法謄本及摘要 >
 精神導師   堪千仁波切   堪布及喇嘛 
 教法 

講法謄本和摘要 


== 從無明到開悟 (續頁頁次 3 of 3) ==

5.問:什麼條件下,震撼能令人開悟?

答:這取決於業的輕重,業越輕越容易了解佛法,這就是為什麼瑪爾巴看起來幾乎是殘酷地對待密勒日巴,目的是為了清淨他,因為密勒日巴曾使用黑法殺了很多人,如果不清淨那些惡業,即使給他教法也沒有意義。

6.問:發菩提心對清淨惡業會有幫助嗎?

答:是的,菩提心對清淨惡業有很大的幫助,沒有菩提心和慈悲心,修行不會有很大的成果,修一得一,修二得二。但如果以菩提心做善業,效果就會大的多。

7.問:頓悟和漸悟之間有矛盾嗎?

答:我看不出來有什麼矛盾,但如果有些宗派主張你不用修行就能頓悟,這就不同了。頓悟可以有很多解釋,譬如你必須作很多準備,而成佛則是在剎那間,這是一種情形;而如果說你什麼也不用準備,只要等著就能剎那成佛,那就是另一種情形了。所以要定義何謂頓悟,如果說條件成熟時一個人可以頓悟,這沒有什麼問題。

8.問:能否談一下靜坐的方法?

答:想從輪迴中解脫,只有一個辦法,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幫助,這就是了解無自性,或「無我」。只有運用智慧你才能出輪迴,如果修持靜坐、或修慈悲、或修菩提心卻沒有智慧,這些都不能幫你出輪迴。你應該完全依靠無自性的智慧才行,這是所有教派都公認的。

靜坐不是集中在一些物體,而是要分析「我」究竟在哪裡?身體的哪一部分是我?細胞的哪一部分是我?哪段時期的身體是我?哪一個感覺是我?靜坐有許多種,但主要有二種:一種是「止」,這是讓心平靜下來,安住於一處;另一種是「觀」,以覺性來觀照,真正的覺性是一種結果,不能直接修它,但通過一種叫分析靜觀的方法修習後,自然會出現光明本性顯現的結果。

這裡我想說明一下,諸法空相是依於我開始時談到的中觀,而中觀是龍樹菩薩基於「般若波羅蜜多」系統化整理出來的,「般若」意思是「智慧」,「波羅蜜多」意思是「超越」,所以「波羅蜜多」其實和空性及無常有關,當佛陀初轉法輪時,講到世間苦,諸法無常,其實已經為後來說空性播下了種子。無常表示時間可以分成一小段、一小段表示變化,而變化意思是不同,譬如一條線,你可以把它分割成不同部分,任何有形質、占空間、有十方的事物都可以被分割;如果是抽象的事物,就和時間有關,可以分過去,現在,將來。現在這一刻,又可以分為接近過去的現在和接近將來的現在,以致於無窮的分下去。從一方面看,萬事萬物是可以無限地分割;從另一方面看,沒有一法是堅固實存的。我這裡想指明的是:無常不僅僅單指無常,如果你仔細想一想,其實它是空性的教法。在原始佛教,佛說任何事物都互相依存而不是依自己單獨可以存在,譬如說:長、短、大、小、貧、富…任何相對事物都無固定標準,沒有準備的長或短,都是和其他事物作了比較後才說它長或短,所以佛說任何事物都依它而存。

果依於因,萬事萬物都有因,而這又直接和空性有關,一開始龍樹菩薩就以問題的方式闡述:事物的存在,它是有原因呢?還是沒有原因?如果「果」是從因而來,那麼這果是已經存於因呢?還是不存在於因?如果果已經存在於因地上,為什麼還會有果呢?
因為果己經存在這裡和那裡沒有什麼不同,如果說果不存在於因地中,那麼為什麼偏偏是這種因結這種果?為什麼是蘋果種子結蘋果而不是桔子種子結蘋果?這種邏輯推理是建於緣起法上,說明因和緣是如何相關連的,我這裡所要指出的是大乘和金剛乘所說的空性不是新的,而是直接聯繫到佛初轉法輪和原始佛教中的緣起法和無常。

9.問:無自性是否包含覺性?

答:這如同用石頭和木頭來取火,火可以燃燒其他東西,也燒掉它本身,心能了知無自性,但是心本身也是無自性。

10.問:既然任何東西都無自性,又是誰在控制並清楚地去轉世呢?

答:我們沒法去理解究竟真理,但幾乎所有佛法教授都在相對真理範圍內:轉世,業,甚至對空性的解釋,都在相對層次內。究竟真理超越常或無常,存在或不存在,這就是為什麼說究竟真理離於言語思維、無法想像。究竟真理能被智慧照見,而不是現在這個受到許多限制的心可以看見,智慧超過所有思辨意識。是的,一旦你談到覺悟佛陀的品質這個話題時,就會很困難,就像我們如果爭論說這中間是否存在一個精靈,我們既不能證明其有,也不能證明其無,因為我們沒有一個能覺察到它的覺察者,沒有覺察者就不可能覺察到那件事,同樣,如果我們沒有究竟智慧,就很難判斷或理解法身究竟真理,因為我們沒有覺察者,我們只是在談論關於它是什麼,而不是在談論它本身,究竟真理無法言傳。

[結束]



目錄    頁次: 1 2 3    <<上一頁

首頁 |  關於UTBF |  佛教與弘傳 |  師資與教法 |  各地中心與分部
事業項目 |  服務項目 |  資料庫 |  支持UTBF的事業 
宗南聯合學佛會  2003 - 2024 版權所有  UTBF.ORG
本頁最後更新日: 2004年12月28日   製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