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摩迦耶覺行會
   达摩伽耶中心
藍毗尼大塔院網站
宗南聯合學佛會
ENGLISH | 地區及聯絡 | 活動資訊 | 佛學詞彙

師資與教法 > 教法 > 講法謄本及摘要 >
 精神導師   堪千仁波切   堪布及喇嘛 
 教法 

講法謄本和摘要 


簡談靜坐

尊貴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對靜坐之開示

時間:2001年7月
地點:新加坡


各位佛友下午好,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靜坐和如何進行靜坐的課題。

在佛教各個宗派的修持中,靜坐都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法門。不論是在小乘、大乘或金剛乘都有靜坐的教導。然而靜坐並非佛教所獨有,它也普遍存在於其他的宗教,如興都教。它們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涵蓋了"空性"和"無我"的理念。因此一旦靜坐包含了"空性"和"無我"的理念,它便屬於佛教的靜坐。

實際上,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自覺地在進行著一些簡單的靜坐。而這些簡單的靜坐就好比營養素或藥物,我們的腦部起著絕定性的重要作用。我們需要依靠大量的食物和營養維持身體健康,對腦部而言靜坐就好比食物和營養。一個人若要有健康的身體,他就不單需要食物,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補充。如讓腦部獲得充分的休息更是不可缺少的。試想如果一個人24小時都無法獲得休息,一旦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星期,什麼事情會發生呢?結果是這個人會因腦部缺乏休息而精神崩潰。
靜坐與我們的身體有關聯,但同時又毫無關聯。對於靜坐如何同時與我們的身體有關但又無關的問題,容我稍後再作回答。

當你需要充分休息時,你可以安排時間好好地睡一覺,吃頓美食補充精力。但這並不代表你一定睡得安穩、香甜。你的身體固然能舒舒服服地躺著,不過,你的腦部卻不一定能獲得真正的休息。因為,身體的休息並不完全與腦部的休息掛鉤,它們可以是兩碼事。剛才我曾提到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自覺地進行著靜坐,原因就在於靜坐不一定要與身體有關。在巴士上、在等待約會中或躺在床上一樣都可以進行靜坐。只不過,這類型的靜坐只是讓我們心神安定,為腦部提供一個休息的機會,以此維持身體健康,使精神不至於崩潰。

但你若要真正發揮"心"的能量,這是絕對不夠的。我們必須通過傳統的靜坐才能開發"心"的潛能。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止境和受侷限的。一個人不論他本身具有多大的靈活性或彈跳性,接受了多少年的機械操或其他體操的訓練,彈跳性有多強,他的騰越始終還是有極限的,他不可能無止境的跳躍。所以,一切依靠身體進行訓練的活動都無法超越既定的極限。然而我們"心"的能量卻是無限量的。"心"的能量之受到限制主要是受了念頭的束縛。

在佛教的傳統裡,雖然有不同的靜坐法,但"止"和"觀"卻是所有宗派共同採用的重要靜坐法門。所謂"止"指的是內心的平靜,心能安住於一處。"觀"指的是察見以前所未見過的新事物,即是對空性的了然理解。它包含了對各種事物的深入分析過程。實際上,"觀"的境界唯有在證得了一地菩薩的果位,超脫了三界,才能真實體悟。雖然如此,我們依然能夠學習,只不過現在我們還不能真實體會到"觀"的境界。然而,這卻是一條引導我們達到"觀"之境界的途徑。這就好比你手持地圖要到某地,雖然你未曾到過那個地方,但手上的地圖卻能讓你對目的地有個輪廓式的概念。上述所提到的"止"和"觀"就是今天的主要課題。

"止"指的是內心的寧靜和清晰的專注力,它並不涉及分析,分析主要是在"觀"的部份。至於修持時何者先來,何者後來卻毫無硬性規定,只不過由"止"先入手會較好。假設當你要點燈時而四周又狂風四起,燈便很難點燃。為了點亮蠟燭,當前急務就是保護蠟燭不要讓強風吹著,才能順利點燃,帶來光明。同樣的,如果我們內心的念頭紛擾,智慧將無法開啟。所以,平息紛亂的念頭使心安住於一處是很重要的。之後,我們才能分析並開啟我們光明無染的智慧。

之前,我曾提起"止"和"觀"是所有佛教教派共同提倡的修持法門。僅管大家所採用的名稱不一樣,所採納的方法不同,最終殊途同歸,大家都能到達同一個目標。例如,在小乘教派他們常採用的是呼吸觀,那是屬於"止"的部分,諸如"四念處"(Four Mindfulness)的修持,即是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,都是屬於"觀"的部分。在大乘教派裡他們主要的修持法門是慈悲心,他們可以通過慈悲觀的靜坐,例如你所知道的"四無量心"(Four Immeasurable Thoughts),即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捨無量心進行修持。"捨"表示一切平等,那是屬於大乘中"止"的法門。至於,大乘"觀"的修持法門著重的是"空性"的禪觀。然而,他們的"空性"禪觀又不停留在"無人相"和"無我相"的層次,而是最終達到了方法皆空的境界。



目錄    頁次: 1 2 3   »下一頁

首頁 |  關於UTBF |  佛教與弘傳 |  師資與教法 |  各地中心與分部
事業項目 |  服務項目 |  資料庫 |  支持UTBF的事業 
宗南聯合學佛會  2003 - 2025 版權所有  UTBF.ORG
本頁最後更新日: 2004年12月28日   製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