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 簡談靜坐
(續頁,頁次
3 of 3) ==
答案可能是"心"。一旦你對身體不是"我"的說法有信心而且清楚整個概念,你就可以再進一步分析"心"。往往我們最直接想到的是"我的心"不是"我"。在潛意識裡我們知道"心"不是"我",但是,為了進一步確定不但"心"不是"我",而且"心"也是不存在的概念。我們可以繼續對"心"加以分析。
對於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從縱向層面,依時間的順序分析方法展開。到底哪一段時間的"心"是"我"?是今早已逝的"心",還是今天傍晚即將來臨的"心",又或許是此刻我所擁有的"心"?是現在、過去,還是未來是我的"心"?你能說早上的"心"是傍晚的"心"嗎?你能說昨日的"心"是明日的"心"嗎?你不能說過去"心"是未來"心"。因為未來不存在於過去,過去不會有現在的存在,過去與現在是永遠無法並存於同一時刻裡的。
進一步深思,"現在心"可以獨立存在於"過去心"嗎?第三秒鐘的"心"可以切割於第二秒的心而獨立存在嗎?事實不然,沒有了第二秒鐘的"心"便不會有第三秒鐘的"心"。因為第三秒鐘的"心"是緊隨第二秒鐘的"心"而來的。不過,一旦第三秒鐘的"心"浮現,你就不可能再擁有第二秒鐘的"心"。即使是"現在心"也可以分為接近過去的"現在心"和接近未來的"現在心"。因此,根本沒有所謂一個"現在心"是單一而不可切割的。所以,首先,我們要明白所謂我的"心"只是屬於"我的"。其次,要明白不可切割而單一存在的"心"是不可尋的。
在這層次上,我們還是不斷尋找"我",尋找"我"到底在哪裡的問題。這種層層漸進的方法就是"觀"的修持。雖然我們暫時還是無法真實體會到"空性",但只要我們認真,努力地修觀,必能體會到"空性"。不過,我們卻不可止於此,因為這種覺性是不牢固的,它很容易便會消失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持之以恆,不間斷地努力。
接下來,我們將會集中討論大乘的靜坐及大乘的慈悲觀(Loving Kindness)。
人的念頭反映在言行舉止上。因此,讓自己的念頭以慈悲心為主是很重要的。想像一個母親陪著她的孩子到公園玩泥沙,突然跌倒在地上。這位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衝過來扶起孩子,同時拂去他臉上和身上的沙土並親吻和擁抱他。試想她的善意是有期待回報的嗎?那她又怎能毫不猶豫地做出反應?這是因為在這位母親的心中,她並無絲毫渴求回報之心,她的行為是發乎自然的。現在就讓我們回饋自己的父母或任何曾經愛護過我們的人。慈悲心初期的培養是必須通過努力的,熟練後大慈悲心的生起便會是自然而毫不費力的。
下一個步驟還是環繞在"觀"的修持。細心觀察任何周遭的事物,任選一個分析的對象。我們就以"樹"為觀察分析的對象。"樹"是一種東西,"樹"是一種植物,花也是一種植物。在我們的觀念裡"樹"是一個單一的概念,現在我們就來分析這個概念。
試問到底那棵樹在哪裡?到底那棵代表一切植物總稱的"樹"在哪裡?因為,樹的種類繁多,有棕櫚樹、檀香樹及很多其他不同種類的樹木。所以,到底那棵作為分析對象的"樹"是棕櫚樹,還是檀香樹,亦或是蘋果樹?其實都不是。那它到底是什麼"樹"?它是否還是一棵"樹"?以此類推,你可能得到一個結論──這棵"樹"其實並不存在。樹不再是樹了,它實際上只一個概念。
你也可利用車子為分析對象。車子的組成是四個輪、車門、引擎加上一些平面金屬材料。所有的材料都不是車子,但在我們的觀念裡把它們一一相加起來,便形成了車子。
上述所採用的是分析性靜坐法──"觀"的練習。
現在,我們再一次練習"止"的修持法。先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像上。接著,放鬆心情讓呼吸自然並使所觀想的佛像越清晰越好。如果無法清楚地觀出整尊佛像,也可採用局部觀想法,或在心裡採用描繪法。佛像描繪法的起筆盡量從佛像底部開始慢慢地往上畫。要竭盡所能使觀想的像越清楚越好,最好連佛像的每根眉毛都看得一清二楚。如果在進行時受到聲音的干擾而無法集中精神,那你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聲音上,以那個聲音為觀想的對象。
接下來的步驟又回到"觀"的範圍。心無旁鶩地觀照自己的"心"。然而又是誰在觀照著自己的"心"?是自己的"心"在觀照著自己的"心"嗎?當你在觀照自己的"心"時,最好不要升起有觀察者和被觀察物的分別念。保持呼吸自然並懷念對自己有恩情的母親或任何曾經幫助過你的人。
好了,你可以張開雙眼。今天的靜坐教導就到此為止。我們已完成了小乘、大乘和金剛乘中所採用的"止"和 "觀"的修持法。
[結束]
|